普京又敬又怕的女人,如果她在俄乌战争打不起来
俄乌战争已进行多天。。
有一个人如果还在任的话,本可以阻止这场战争。那就是默克尔。
1957年,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五年后,安格拉·默克尔出生了。
出生地在西德的汉堡市,父亲是一名新教牧师,母亲则是拉丁文和英语老师。
当时东德非常缺牧师,父亲为了更好的升迁机会,带着全家人搬到东德(即"民主德国",二战后在苏联占领区内建国),这时距离两德统一还有36年。
1961年8月13日,柏林的边界竖起了一堵长约167公里的柏林墙。
从那时起,东德对宗教的管制变得严格,父亲的牧师身份让母亲的工作受到了影响。那时街上还到处有东德警察,言行稍有不妥可能就会被告密。
这让小默克尔早早就学会了谨言慎行、隐藏情绪。
威严的父亲在家里说一不二,常对默克尔说:记住,你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。
这个信条成了默克尔的座右铭,也令她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与众不同——
她从小就很爱学习,门门课都是优秀。
当然,体育是个例外。小时候的默克尔,一度连自己下楼梯都不敢,12岁那年的跳水课上,她在跳板上足足站了45分钟,才鼓足勇气起跳。但也是从那一刻起,她发现自己克服了先天的恐惧心理,也不再畏惧他人的眼光。
升上高中后,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,在膨胀的荷尔蒙驱使下,开始用心装扮自己,他们拉帮结派、追逐流行、吸引异性、相约出去玩耍,恣意挥洒着青春。
只有默克尔仍留着锅盖一样的童子头,每天早晨在等车上学时抓紧时间学习俄语。
她不关心时尚八卦,也不谈恋爱,比起这些,她更喜欢在报纸上看新闻,或者躲在厕所里用收音机收听党派竞选辩论。
有时,她穿着整齐过膝的套装下,抱着书本低头从花花绿绿的男女身旁经过,走路的姿势略显笨重。
打扮入时地女同学回头,难以置信地打量这个土土的女孩,继而窃窃私语,嘲笑她是“灰老鼠”。
也有一两个淘气地男生朝她喊:“瞧啊,没被吻过的一族又来了!”
随后大家便哄笑起来。
对于这些冷嘲热讽,默克尔会用更犀利的话怼回去,但脸上却看不出有什么波澜,心里也并不真的动怒。
灰头土脸的黯淡青春,在高中毕业那年终于被改写——1973年,默克尔考入莱比锡大学,本硕连读,一下子轰动了整个高中。
要知道,莱比锡大学是当时东德最好的大学,这里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,比如尼采、歌德等(蔡元培先生也毕业于这所名校)。
这是默克尔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时刻,也令所有人对这个不起眼的女孩刮目相看。
而更令大家意外的是,默克尔选择的专业也很不同寻常:物理学。
此前,德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斯·普朗克已享誉全球,物理在德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科,但这个领域还鲜有女性。
同样吃惊的还有默克尔的父亲,因为当时在民主德国,牧师的孩子一般要接替父亲的担子,而一向听话的女儿,竟然没有打算延续自己的神学道路,这令他大为震怒。
在经过一次长谈后,父亲仍然不相信默克尔可以在物理领域有所作为,但他并没有再阻拦,默克尔则告诉父亲,她一定会证明自己。
“要去就要去最好的地方,和最前沿的领域,尽全力做到最好。”
在大学里,默克尔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,同样来自物理系的乌尔里希。他们相恋,并于1977年结婚。
1986年,默克尔获得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,毕业后在东德科学院工作,并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。博士期间她获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,在化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JACS上发表文章,并被多次引用。
与此同时她和第一任丈夫感情破裂离婚;离婚后,她又和自己的导师、量子化学家约阿希姆·绍尔相爱,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了今天。
博士毕业后默克尔进入科学院工作,是所里唯一搞理论化学的女性。照这么发展,接下来她会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女科学家。
但一场巨变轰然到来——1989年11月9日,柏林墙被推倒。
那天晚上,默克尔跟着人流第一次来到了西柏林的大街上。目光所及,人们和久别重逢的亲友拥抱在一起,热泪盈眶。
受到气氛深深地感染,默克尔一反常态,和朋友们把酒言欢、聊到很晚。
等到第二天去研究所上班时,她发现同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不再是科学,而是政治。
她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:
在时代的洪流种,小人物们被裹挟着、随波逐流,而她并不想再像父亲母亲那样夹缝中求生存。
她心底的政治野心逐渐被唤醒——是的,她要做那种站在潮头浪尖的人。
一个月多后,默克尔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,来到新成立的“民主觉醒”党总部,希望谋得一份工作。
这个开端并不亮眼。“民主觉醒”只是一个很小的在野党,默克尔也并没有得到重用,只能做一些打字、发传单之类的杂活。
契机来自于一次小概率事件——有一次,财团代表来访,党首施努尔要务缠身,便随口安排身旁的默克尔代替他出席。
没想到不起眼的默克尔在会议上表现很好,得到了大家的肯定。随后,默克尔被任命为新闻发言人。
这是她从政的第一步,她也把握住了机会——在随后的新闻社交场合,她的发言理性冷静、条理清晰、有问必答、掷地有声,给媒体留下了不错的印象。
不久后“民主觉醒”并入在东德执政的基民盟,默克尔也受到东德高层注意,被提拔为整个东德的新闻发言人。
随后默克尔受到了时任德国总理科尔的关注。他邀请默克尔面谈。
默克尔谨慎的行事作风,给科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此后,默克尔平步青云,从一名普通议员成为了内阁大臣,还被任命为妇女和儿童部部长。
那一年她才36岁,却已是德国最年轻的部长。
科尔是默克尔的贵人。但实际上,他并不器重默克尔,反而更看重她的女性身份,以及东德科学家的背景。
媒体和同僚更是对年轻而“幸运”的默克尔嗤之以鼻:不过是“科尔的小姑娘”罢了。
对于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称谓,默克尔内心非常不满,但她并没有急于反驳,而是用行动去证明自己:
在她的推动下,德国通过了《扶助儿童及青少年法修订案》,保障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,禁止了虐待儿童的行为;
同时,她也推行了一系列法律措施来强化女性就业条件,促进了男女平等。
四年任期结束,默克尔被科尔提拔为德国环境部部长。她一改过去低调的作风,一上任就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,将更多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。
1997年,联合国在柏林召开气候峰会,作为东道主德国的环境部长,默克尔主导了会议的顺利会议签署的《柏林议定书》,也成为了《京都议定书》的蓝本。
八年,让这个政坛小白渐渐成长为老炮儿。
然而时运不济,正当默克尔打算大显身手,她所在的基民盟却在随后的选举中败下阵来,科尔不得不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来,而默克尔也被迫离开权力的核心,成了在野党的一员。
更大的危机接踵而来。科尔被调查出收受大量贿赂,基民盟一些成员也涉及其中。德国举国哗然,基民盟支持率暴跌。
正当舆论发酵之时,一颗天降的巨石将整片湖水搅得更加动荡不安:
1999年12月,一篇名为《科尔是党的害群之马》的文章出现在了《法兰克福汇报》上。
文章中言辞犀利的指出:“虽然科尔对德国做出了贡献,但大家现在不再需要被这样一个贪婪的人领导。”
作者那一栏赫然写着:默克尔。
但科尔后来却说,自己是“把一条毒蛇放在手臂上,支持默克尔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”;科尔去世后,他的妻子还公开表示,“绝不原谅默克尔”,并拒绝她参加科尔的葬礼。
或许在他们看来,这也是一种“恩将仇报”的小人行为。
但无论如何,默克尔取代科尔成为基民盟新的领导人。
她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,剑指最高权力——德国总理。这个位置许多男性坐过,这些男性也都改写了历史,但还从来没有一位德国女性抵达过。
在她的领导下,基民盟的支持率不断上升,并在2005年大选中以微弱的优势反超社民党。
48岁的默克尔终于顺利当选德国总理,这也是德国第一位女总理。
与西方男性领导人张扬外放的行事风格不同,默克尔沉稳细致、柔中带刚,能灵活处理德国乃至欧美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,德国在欧盟的地位更稳固。
在该强硬的时刻,她也会站出来。G7峰会的谈判桌上,默克尔双手撑住桌面、目光坚定地看着特朗普,气场强大,而身后的其他国家领导者,则自动成为背景板一般的存在。
2018年七国集团峰会
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重创后,在经历了疫情席卷后,德国却仍能在默克尔的带领下抗住压力,实现经济增长,再度领跑欧洲。
人们对她的称谓,也从“德国妈咪”变为了“欧洲祖母”。
也正是在这样的出色表现,让她获得了超高的支持率,在大选中连续四次获胜。
德国迎来了长达16年的默克尔时代。
新华社曾如此评价默克尔:
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。
执政期间她12次访华,在上海体验磁悬浮列车,在成都学做宫保鸡丁,与中国大妈拉家常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
她执政期间,德中贸易额显著增长,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、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,两国在文化、科技、教育和产业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入的合作。
Angela Merkel - Die Unerwartete
作者:布瑞五,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,曾经三千烦恼丝,后来只剩一千五,如今只想陪你度过漫长岁月。图源:网络,侵删。
更多内容,请前往易简读书视频号↓↓↓
点亮“在看” 分享好文章 ↓↓↓